中 华 孝 子 网
孝子会员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助力养老服务发展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4-07 | 3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大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围绕社区治理、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医助学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7.9%,独居、空巢老年人比例高,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在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根据2018年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结果,“老年关怀”是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志愿服务领域之一。

志愿服务可助力养老服务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弘扬孝亲敬老精神,尊老、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老志愿服务将在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老志愿服务是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精神再现。我国儒家文化和邻里文化为互助养老和为老志愿服务的生长提供了精神“沃土”,互助养老体现的是守望相助的互助文化,提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互助养老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符合老年人的文化期待和心理需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为老志愿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放缓之间的矛盾。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压力,日本、德国等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日本未来养老政策的导向也逐渐转向公助(长期护理保险)和互助(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相结合。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互助养老和为老志愿服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不仅能有效节约社会经济成本,也能促进老年人和全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高老年人自立自强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

为老志愿服务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与庞大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是养老服务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主要以中西部农村地区的“4050”人员为主。互助养老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能够在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推动形成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为老志愿服务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与合作共赢。为老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缺口。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和流动大幅增加,一方面家庭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照顾老年人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空巢和独居老年人数量巨大,留守老人急需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为老志愿服务通过社会和老年人之间的资源互补,实现互助共赢,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为老志愿服务的具体建议

全面推行为老志愿服务,探索构建互助养老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把孝文化与我国的养老保障相结合,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互助养老服务,构建互助养老制度,为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发挥积极作用,有力缓解养老服务资金和人才短缺难题。

面向全社会开展宣传,倡导终身参与和互帮互助。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健康低龄老年人积极参与为老服务,实现老年人间的互相帮扶。鼓励企事业单位、街道(乡镇)、社会组织等号召青年人、学生、留守妇女等参与为老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浓郁孝文化氛围。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鼓励和引导政策。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卫健、妇联、扶贫办、团委、教育、人社、住建、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在全国范围内选取若干个地区开展互助养老或为老志愿服务试点。鼓励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探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助养老或者“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互助养老设施,营造充满关爱、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借助新技术开展精准互助,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需求对接。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和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展精准为老志愿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梳理老年人需求,统筹为老志愿者资源供给,依托信息化平台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共享,实现为老志愿服务资源和养老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城市推行互助养老,可借助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和部分城市的“时间银行”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进互助养老和为老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